三点水结构汉字解析——以“沚”字为例
一、字形结构分析
“沚”字由三个点水旁与土字组成(“氵”+“土”),总笔画数为8画,属左右结构。其甲骨文写法显示早期先民对水中小洲的象形记录。
1.1 水部部首特征
- 三点水表示与水相关
- 部首总笔画5画
- 常见水部字如:河、海、湖
二、读音与释义
现代汉语标准读音:zhǐ(一声)
释义分类 | 详细说明 |
本义 | 水中小洲 |
引申义 | 停驻、停滞 |
文学意象 | 多用于诗词中象征隐逸 |
2.1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
“沚:水中小洲;也指水面漂浮的土块。”(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7版)
三、文化应用实例
3.1 地理命名
- 江苏省沚城
- 安徽省沚溪镇
3.2 文学引用
例: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“乃瞻衡宇,载欣载奔。僮仆欢迎,稚子候门。三径就荒,松菊犹存。携幼入室,有酒盈樽。”中“沚”指归隐后的居所。
四、常见误用辨析
注意与以下字形区分:
- 沚(zhǐ)-三点水+土
- 沚(zhì)-误用异体
4.1 正确用法
例句:“夕阳下的沚洲,芦苇轻摇,成为候鸟重要栖息地。”
4.2 错误案例
误写:“河中浮沚”(正确应为“河中浮沚”中的“沚”为正确写法)
五、语言学研究
据《汉字结构演变论》(王宁著),三点水结构字占比约7.3%,其中含“土”结构的字占该类字总量的18.6%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厦门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beforetime.org/post-21059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