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名字的由来与构成
一、姓氏起源
中国姓氏多源于父系传承,常见类型包括:
- 氏族图腾:如姬、姜、嬴等
- 封地来源:如赵(赵氏郡望邯郸)、蔡(蔡氏郡望陈留)
- 官职演变:如司马、司徒等
- 职业特征:如陶、冶(工匠后裔)
二、名字构成规则
1. 自然意象命名
多取自然物象表达美好寓意:
名 | 字 | 含义 |
子安 | 字平仲 | 取自《诗经·小雅》"君子万年,介尔景福" |
灵均 | 字原宪 | 源自屈原《离骚》"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" |
2. 官职与德行关联
汉代以后常见"官职称谓+品德描述"结构:
- 张廷尉(官职)
- 王德操(品德)
- 李文范(文采+范式)
三、特殊命名习俗
1. 避讳制度
需规避以下三类名字:
- 帝王名字:如"玄"(避唐玄宗)、"隆"(避清世宗)
- 祖先名讳:如"祖""考"等字
- 官职忌讳:如"司空""太尉"等
2. 表字制度
汉代以后普遍使用"字"作为别名:
字与名关系示例:
- 孔丘(仲尼)
- 司马迁(子长)
- 陶渊明(元亮)
四、名字禁忌
传统避讳范围包括:
- 音律禁忌:避免平仄不协
- 字形禁忌:避开不吉部首
- 谐音禁忌:如"福"与"辐"谐音
(本文内容参考《百家姓》《通志·氏族略》《礼记·曲礼》)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厦门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beforetime.org/post-25897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