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六天罡与七十二地煞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演变
一、起源与文献记载
天罡地煞体系最早见于《云笈七签·三十六部尊经》与《道藏辑要》。
1.1 古代文献溯源
- 北宋《太平御览》记载天罡为"三十六天罡星君"/li>
- 明代《道藏辑要》系统整理地煞名录
1.2 道教体系形成
《云笈七签》明确记载天罡主阳,地煞主阴的宇宙观。
二、核心组成与象征体系
2.1 天罡星君
序号 | 星君名讳 | 象征领域 |
1-12 | 天罡前十二 | 人间正法 |
13-24 | 中阶天罡 | 阴阳调和 |
25-36 | 后阶天罡 | 天地通理 |
2.2 地煞星君
- 对应十二时辰的"地煞值日"制度
- 明代《道藏》记载地煞掌管"七十二种阴司"事务
三、文化影响与现代应用
3.1 历史制度关联
- 宋代"天罡地煞值日"官职设置
- 明代《道藏》记载的星君诞辰祭祀制度
3.2 现代学术研究
复旦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完成《天罡地煞文献考》专项研究。
四、重要学术文献
- 《云笈七签·三十六部尊经》
- 《道藏辑要·玉隆集》
- 《太平御览》卷六百四十九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厦门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beforetime.org/post-20533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