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文明名称的历史溯源与文化内涵
一、名称起源的文献记载
关于"中华"一词的起源,现存最早的明确记载见于《论语·八佾》:"孔子谓季氏,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"其中"中华"在汉代经学家郑玄注疏中被释为"中国有礼义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"。
二、历史演变过程
- 先秦时期(公元前770年-公元前221年)
- 秦汉时期(公元前221年-公元220年)
- 隋唐时期(581年-907年)
朝代 | 时间范围 | 文化特征 |
---|---|---|
周 | 前1046年-前256年 | 礼乐制度奠基 |
汉 | 前202年-220年 | 独尊儒术确立 |
唐 | 618年-907年 | 开放包容格局 |
三、核心文化内涵
中华文明的核心特质体现为:天人合一的哲学观(如《周易》思想)、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(从《礼记》到《朱子家训》的延续)、以及
四、现代学术研究
当代学者张光直在《中国青铜时代》中指出:"中华"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地理认知到文明认同的演进。李泽厚在《美的历程》中强调:"华夷之辨折射出农耕文明对文化认同的坚守。"这些研究为理解当代"中华"概念提供了重要视角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厦门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beforetime.org/post-25543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