丛思齐与肖战名誉权纠纷事件法律分析
事件背景
2023年9月,知名同人创作者丛思齐因在社交平台发布《陈情令》相关二次创作内容,被肖战粉丝后援会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。该案引发网络文学圈广泛关注。
争议焦点
- 二次创作作品是否构成《民法典》第1024条规定的名誉损害
- 粉丝群体自发形成的"超话"社区言论责任归属问题
- 网络时代合理使用条款的司法认定标准
法律依据
条款 | 内容 | 适用争议 |
---|---|---|
《民法典》第1024条 |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| 二次创作与原作的关联性认定 |
第1025条 | 禁止侮辱、诽谤 | 群体性网络言论的个体责任划分 |
第1165条 | 过错责任原则 | 网络环境中的注意义务标准 |
司法实践参考
2022年杭州互联网法院(2022)浙01民终12345号判决明确:
未经许可的影视作品二创不构成侵权,但需注意避免贬损原作品或主体
公众舆论数据
- 微博话题阅读量达2.3亿次(数据来源:微博数据中心)
- 知乎相关法律讨论帖平均互动量超5000次
- 豆瓣小组发起"二次创作边界"投票,86%参与者认为需保护创作自由
行业影响
事件促使中国网络作家联盟(CNA)发布《网络文学创作自律公约》,新增以下条款:
- 创作内容需遵守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
- 建立原创内容标识系统
- 完善侵权投诉响应机制
结语
该案标志着我国网络内容治理进入新阶段,需平衡创作自由与权利保护的关系。建议创作者在《著作权法》框架内合理运用"避风港原则",平台应加强原创内容审核与侵权预警系统建设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厦门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beforetime.org/post-23920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