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奘取经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交流
一、历史背景与核心事件
公元627年,玄奘法师(602-664)从长安出发,历时17年完成西行取经。此次旅程跨越110个国家,带回657部佛经和7万份梵文文献,为唐代佛教发展奠定基础。
1.1 主要行程节点
- 629年抵达天竺(今印度)
- 631年完成《大唐西域记》编撰
- 633年于那烂陀寺获无上戒律传承
- 641年返回长安
1.2 政治支持与组织保障
- 唐太宗特批"唐僧"封号
- 设置专业翻译机构"译经馆"
- 配备50人随行团队含医疗、翻译人员
二、历史贡献分析
2.1 佛经翻译成就
经典名称 | 卷数 | 学术价值 |
---|---|---|
《心经》 | 1卷 | 首部全本梵文直译 |
《成唯识论》 | 10卷 | 瑜伽行派核心典籍 |
《法显传》 | 2卷 | 记录早期汉传佛教史 |
2.2 学术体系构建
- 建立"五性三学"判教体系
- 系统整理唯识宗理论框架
- 开创佛教哲学本土化阐释模式
三、跨文化交流影响
3.1 中印佛教交流
推动那烂陀寺成为国际佛教学术中心,吸引来自日本、朝鲜半岛的学者
3.2 中外科技知识传播
- 传入印度天文历法体系
- 引进波斯数学运算方法
- 融合希腊医学理论
3.3 经济社会发展
促进丝绸之路商贸往来,沿线建立17个佛教译经中心
四、现代研究价值
4.1 历史地理学资料
《大唐西域记》涵盖当时中亚、南亚地理信息量达12万字
4.2 比较宗教学范本
展现佛教与儒道思想的深度对话(如《会昌法难》相关研究)
4.3 国际文化交流启示
为当代文明互鉴提供历史参照(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认证案例)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厦门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beforetime.org/post-21539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