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

Loading

首页 传统文化

qq群贴

分类:传统文化
字数: (606)
阅读: (1)
0

夏季预防中暑科学指南

一、了解中暑的生理机制

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失衡引发的急症,主要分为三种类型:

  • 热痉挛型:以肌肉抽搐、电解质失衡为特征
  • 热衰竭型:伴随血压骤降和意识模糊
  • 热射病型:核心体温超过40.5℃的致命性状况

二、分级预防措施

1. 一级预防(日常防护)

每日保证以下基础防护措施:

防护项目执行标准
补水量每日1500-2000ml
遮阳装备UPF50+防晒衣+宽檐帽
通风时段11:00-15:00关闭门窗

2. 二级预防(症状识别)

出现以下任一症状需立即启动降温流程:

  • 皮肤潮红:面部及颈部皮肤温度>38℃
  • 心率异常:静息心率>100次/分钟
  • 意识模糊:持续注意力下降>5分钟

三、应急处理流程

1. 现场急救三要素

遵循“降温-补水-监测”黄金法则:

  • 物理降温:使用冰敷贴(颈动脉/腹股沟)
  • 补液方案:口服补液盐(ORS)按比例配置
  • 监测指标:每15分钟记录核心体温

2. 就医标准(根据《高温作业分级防护指南》)

满足以下条件需立即转诊:

  • 体温监测:连续2次>39.5℃
  • 血气分析:pH值<7.35
  • 意识状态:GCS评分<14分

四、特殊人群防护

以下群体需加强防护等级(数据来源:《职业健康防护手册》2023版):

  • 慢性病患者:高血压/糖尿病/心血管疾病患者
  • 职业暴露者:建筑/制造业高温作业人员
  • 生理特殊人群:孕期女性、哺乳期妇女

(王某某,2023)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厦门号
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beforetime.org/post-1542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