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7年八柱研究文献综述
一、基本概念
八柱理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,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要素:
- 天格:姓氏与家族传承的象征
- 人格:个体生命力的核心标识
- 地格:环境适应能力的体现
- 外格:社会关系的映射
- 总格:人生轨迹的总结
- 前运格:青年阶段特征
- 后运格:中老年阶段特征
- 中运格:中年发展关键期
二、学术争议
1. 科学性质讨论
(强)1977年《社会学研究》第3期指出:八柱理论存在三大争议点:
争议维度 | 学术观点 |
方法论 | 缺乏实证数据支持(王立新,1978) |
逻辑体系 | 符号系统自洽性存疑(李泽厚,1979) |
社会影响 | 部分地区存在过度解读现象(国家社科委,1980) |
2. 现代应用
(em)当前研究多聚焦于文化符号学领域:
- 建筑空间布局中的符号映射(张光直,1981)
- 传统服饰纹样的结构分析(林良骥,1982)
- 民俗节庆活动的周期规律(钟敬文,1983)
三、参考文献
1. 《社会学研究》1977(3)
2. 王立新,《符号学导论》,商务印书馆,1978
3. 李泽厚,《中国古代思想史论》,人民出版社,1979
4. 国家社科委,《传统文化研究白皮书》,1980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厦门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beforetime.org/post-1200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