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通客户感知活动如何帮助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
联通客户感知活动如何助力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升级
周末在小区门口遛弯时,正巧碰上联通营业厅在做客户回访活动。穿着蓝马甲的工作人员拿着平板电脑,边教老人查话费边记录需求。这种接地气的服务场景,正是联通近年来大力推广的客户感知活动——而它正在悄悄改变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方式。
一、客户感知活动到底在感知什么?
去年夏天,山东联通在37℃高温天里做了件特别的事:装维师傅带着藿香正气水上门服务,临走时还帮用户检查了全屋WiFi死角。这个细节被纳入客户档案后,三个月内该片区续费率提升了21%。
- 行为感知:用户办理业务的时段偏好(比如傍晚6-8点线上咨询高峰)
- 需求感知:城中村用户对流量包的特殊需求
- 情感感知:老年用户对线下服务的依赖程度
真实案例:北京联通的服务升级
望京某社区营业厅去年在客户感知活动中发现,韩国家庭用户普遍存在国际通话需求。他们立即在CRM系统添加了韩语服务标签,现在这些用户的平均消费提升了35%。
二、客户感知活动给CRM系统装上了"温度传感器"
传统CRM系统就像个尽职的记账先生,而客户感知活动给它注入了人情味。广东联通把装维小哥上门时记录的"客户宠物名字"也纳入系统,现在回访时一句"豆豆最近还咬网线吗?"瞬间拉近距离。
对比维度 | 传统CRM系统 | 感知活动加持的CRM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---|
数据采集维度 | 12项基础信息 | 58项场景化标签 | 《2023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白皮书》 |
需求响应速度 | 48小时 | 2.7小时(最快记录) | 联通内部运营报告 |
客户满意度 | 81.3% | 94.6% | 赛立信通信研究院 |
三、四个步骤打造会"读心术"的CRM
上海联通南京西路营业厅的王店长有本"服务秘籍":每天下班前用15分钟整理当天的客户感知记录。这些鲜活的一线数据,让他们的CRM系统比其他区域早三个月预警到"亲子套餐"需求激增。
- STEP1:建立200人规模的"感知采集员"队伍
- STEP2:开发移动端数据录入工具(支持语音转文字)
- STEP3:搭建动态客户画像引擎
- STEP4:每周生成"服务温度报告"
意想不到的数据金矿
浙江联通在分析客户感知数据时发现,经常投诉网络卡顿的用户中,有63%会在问题解决后三个月内办理增值业务。这个发现直接改变了他们的客户服务策略。
四、当客户感知遇上AI会发生什么?
郑州联通的智能客服最近新增了个"暖心模式",能根据客户感知数据自动调整对话风格。比如对标记为"急性子"的用户,对话会减少寒暄直奔主题,客户投诉率因此下降了41%。
营业厅的玻璃门上贴着当日的网络优化进度,这是客户感知活动带来的另一个改变——把看不见的服务变成看得见的承诺。窗外的梧桐树抽了新芽,柜台后的CRM系统正在悄悄生长出更懂人心的能力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