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开高效早会:实用技巧让同事主动记笔记
早例会怎么开才能不「水」?这些实用技巧让同事主动记笔记
上周三的部门早会上,张经理拿着保温杯的手微微发抖。投影仪上的PPT已经播放到第15页,新来的实习生小刘在偷偷刷手机,财务部的王姐正用笔记本盖着吃了一半的煎饼果子。这种情况,在咱们办公楼里比咖啡机的美式还要常见。
一、会前准备:给会议装上导航仪
上周五下班时,市场部小李特意绕到我的工位:「明天早会又要听主任念经了,能不能帮我带杯冰美式提神?」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参加的那个失败项目——没有路线图的旅行团,最后全团在深山里迷了路。
1. 给会议装上「三脚架」
- 黄金15分钟法则:把会议切成5分钟签到+25分钟干货+5分钟行动方案
- 周三例行的销售晨报会,我们试过把数据汇报挪到共享文档,现场直接讨论异常数据,省出10分钟
- 提前24小时发「会议菜单」,就像餐厅的当日特供,让参会者知道今天能吃到什么硬菜
传统早会 | 优化后的早会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
平均耗时45分钟 | 控制在35分钟内 | 《哈佛商业评论》2023会议效率报告 |
30%时间用于重复已知信息 | 90%内容涉及新决策 | 微软Teams用户调研数据 |
二、会中执行:给讨论装上刹车片
记得上个月产品部的头脑风暴会吗?原本讨论APP改版,结果从用户体验聊到食堂的宫保鸡丁越来越辣。现在我们的做法是——
2. 准备个「跑题回收站」
- 在会议室白板划出1/4区域专门记录「相关但不紧急」的议题
- 使用倒计时沙漏,重要议题讨论不超过7分钟(这个灵感来自披头士的录音室管理法)
- 每周指定1位「时间警察」,发现跑题就敲三下玻璃杯
三、会后跟进:给任务装上追踪器
去年双十一备战会,运营部信誓旦旦要优化仓储流程,结果三个月后发现当时的会议记录早就淹没在微信群。现在我们用这个方法——
3. 把行动计划做成「快递单号」
- 使用共享表格记录每个决策对应的负责人、截止日期、交付标准
- 次日早会前自动发送待办事项提醒(我们用的工具是Trello+钉钉机器人)
- 在办公室茶水间设置「任务进度墙」,完成的任务贴绿色便签,延期的贴红色
昨天路过设计部,听见他们在讨论要不要买个大号沙漏。小王的咖啡杯上贴着新写的便利贴:「周四前完成用户画像更新——来自9月5日早会决议」。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,打印机正在吐出一张张带着油墨香的行动计划表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