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戏活动投放中目标受众定位的策略与技巧
上周和老张撸串的时候,他吐槽自家公司新上线的卡牌游戏活动转化率惨不忍睹。"明明照着竞品抄的作业,咋就没人买单呢?"他仰脖子灌了口啤酒,手机屏幕上的投放后台数据泛着幽幽蓝光。我瞄了眼他设置的定向条件——18-35岁、游戏爱好者、北上广深。这就像拿着渔网在游泳池捞鱼,能抓到才有鬼了。
一、先搞清楚鱼塘里有什么鱼
去年EA Sports在《FIFA》手游周年庆时干过件特聪明的事:他们发现凌晨3-5点登录的玩家,80%会完成每日任务。于是针对这批"夜猫子"定向推送限时双倍经验卡,转化率直接飙到行业平均值的3倍。这说明什么?找对鱼群比撒网姿势更重要。
1.1 基础画像不能停留在表面
- 别再死磕"18-35岁男性"这种宽泛标签
- 尝试细分:周末全天在线的学生党 vs 通勤时间玩3局的上班族
- 参考Steam年度报告:策略游戏玩家47%有定期观看电竞赛事习惯
定位维度 | 基础版 | 进阶版 |
时间特征 | 每日活跃时段 | 连续登录第3天的19:00-21:00 |
付费习惯 | 历史充值金额 | 在折扣敏感期流失的高价值用户 |
二、给玩家打标签的隐藏技巧
记得《原神》2.4版本的海灯节活动吗?米哈游给连续3天登录但未完成传说任务的玩家,定向推送了角色剧情片段剪辑。这种"比你自己更懂你"的骚操作,让任务完成率提升了60%。
2.1 行为数据挖宝指南
- 关注关卡失败次数:卡关3次以上的玩家急需攻略
- 记录社交动作:从不加好友的孤狼玩家可能更吃单机内容
- 监测道具消耗:总留着大招药水的玩家可能需要难度调节
三、别掉进精准定位的陷阱
有个真实案例:某SLG游戏把重氪用户单独圈出来推648礼包,结果ROI反而下跌15%。后来发现这些大佬早就买齐了所需资源,真正该刺激的是月卡到期3天未续费的中度玩家。
常见误区 | 优化方案 |
只看付费金额分级 | 结合最近付费间隔和道具消耗速度 |
全量推送热门活动 | 根据角色职业推荐专属副本福利 |
3.1 冷门但好用的交叉分析法
试试把玩家设备型号和画质设置做关联:用旗舰机开最低配的可能是竞技型硬核玩家,而千元机开最高清的可能是画面党。前者推电竞外设折扣,后者卖时装皮肤,转化率差着两倍呢。
四、实战中的动态调整
朋友公司最近有个经典操作:他们发现推送给"二次元用户"的东方Project联动活动数据平平,但把范围扩大到"最近搜索过JK制服"的非二次元标签用户后,参与度反而暴涨。有时候,跳出既定标签反而能找到。
- 每周三更新定向规则(避开周末数据高峰)
- 设置5%的对照组监测效果
- 关注应用商店评论关键词(比如最近突然多了"求组队"的呼声)
隔壁工位的小王正在调试新的LTV预测模型,显示器上跳动的数据曲线像极了盛夏的蝉鸣。窗外的晚霞把办公室染成橙红色,远处传来街机厅熟悉的BGM——这大概就是游戏运营人独有的浪漫吧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